大秦名将王翦父子的功成身退之谜 在秦国横扫六国的统一战争中,除了实力最弱的韩国之外,其余五国——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,几乎都是由王翦、王贲父子率军攻灭的。然而,令人疑惑的是,当秦朝完成统一大业后,这对战功赫赫的父子却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。即便在秦始皇北击匈奴、南征百越的军事行动中,也未见他们的身影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位功勋卓著的将领销声匿迹了呢?
王翦的早逝与王贲的短暂活跃 根据史料记载,秦始皇二十八年(前219年),秦始皇东巡至琅琊,命人刻石颂德,史称“琅琊刻石”。在参与此次盛事的功臣名单中,武成侯王离和通武侯王贲的名字赫然在列,甚至排在丞相李斯、王绾等人之前。值得注意的是,王离是王翦的孙子,而“武成侯”正是王翦生前的爵位。此时距离秦灭六国仅过去一年多,由此可见,王翦很可能在统一后不久便去世了。 此外,自商鞅变法以来,秦国的爵位制度并不允许世袭,而王离却能继承祖父的爵位,足见秦始皇对王翦的特别优待。至于王贲,当时正值壮年,约三四十岁,但《史记》明确记载,在秦二世即位之前,王翦、王贲父子均已离世。也就是说,王翦在统一后仅存活了一年左右,而王贲可能多活了十余年,但具体时间史书并未详载。即便如此,以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,本应在统一后的政治军事活动中有所作为,然而史书记载却近乎空白,这不禁让人产生诸多猜测。 王翦与秦始皇的微妙关系其实,早在灭楚之战时,王翦的言行便已透露出他与秦始皇之间微妙的关系。当时,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出征,临行前,他故意向秦始皇索要大量良田美宅,甚至多次派人回朝请求赏赐。有人不解,认为他贪得无厌,王翦却解释道:“秦王生性多疑,如今将全国精锐尽数交予我手,我若不表现得贪图小利,反而会让他怀疑我有异心。” 然而,秦始皇并非如后世刘邦那般大肆诛杀功臣,例如蒙恬长期统领三十万大军镇守北疆,屠睢、任嚣、赵佗等人率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,均未受到明显猜忌。因此,王翦的担忧或许更多是针对自身——毕竟在灭楚之前,他们父子已连灭三国,功高震主,秦始皇不得不考虑权力平衡的问题。 功高震主与后继无闻 在灭楚之战前,秦始皇曾先派李信率二十万大军攻楚,结果大败而归,这才改派王翦出征。值得注意的是,灭赵之战秦军投入约四十万兵力,灭燕之战亦有三十余万,而李信所请兵力远低于此,可见秦始皇最初可能有意限制王翦父子的军权。 尽管《史记》称王翦、蒙恬功勋最高,但实际上,王翦父子的战功远超蒙氏家族。因此,即便王贲在世,秦始皇也不太可能再给予他重要的军事指挥权,以免其权势过大。后来,秦二世胡亥与赵高合谋铲除扶苏和蒙恬,改派王翦之孙王离接管长城军团。然而,秦末天下大乱,王离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并俘虏,最终下落不明。 名将的归宿与后世纪念 尽管王翦父子在统一后逐渐淡出,但他们的功绩并未被遗忘。他们的陵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存完好,直至民国初年仍规模可观。如今,陕西富平仍存有王翦墓,墓旁有六座小冢,相传埋葬着六国诸侯的衣冠、典籍及战俘遗物。 或许,真正的名将未必需要轰轰烈烈的结局,他们的功业早已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,为后世所铭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网上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